浅谈自闭症康复的催化
据2017年4月《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Ⅱ》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自闭症患病率约1%,自闭症人群超1000万,自闭症儿童超200万。并且自闭症的发病率持续增长,。,家中有一个自闭症儿童,年轻的父母如同天塌下来的打击。由于自闭症治疗康复期漫长,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家长焦虑、急躁、吃不香,睡不下甚至携子自杀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目前各个自闭症的康复机构采用的康复方法康复理论,诸如大家熟悉的有ABA(应用行为分析)、语言治疗、PCI(游戏文化介入)、感统运动,地板时光,沙盘等。
很多自闭症患儿家庭辛苦地进行自闭症康复,全国各地找专家,奔波于各个康复机构,但长期的训练康复效果却令家长失望。为什么自闭症的康复训练让娃娃受苦了,家长辛苦了累了却久久看不到多少效果,为什么孩子经过大量的辛苦的训练康复一旦停止已经取得的效果会渐渐消失恢复原状甚至越发严重?
对于这样的现实,不由地让我们去思考怎么才能加速康复训练的效果,怎么才能让孩子恢复灵性,保持住已经取得的效果而不反弹。
为什么康复师很辛苦地按照标准按照规范在为孩子进行各种类型的干预训练,但是很大一批自闭症孩子的康复效果十分缓慢甚至几乎见不到效果。
为什么自闭症患儿家长顶风冒雨带着孩子去康复训练,全国各地奔波,渐渐地从孩子几个月大康复到几岁十几岁,却看不到成效,于是放弃。怎么会这样?为什么辛苦训练操劳奔波却未能取得希望的效果?
很多自闭症患儿经过世所公认的顶尖的ABA等康复法,却没有满意进步,特别是低功能自闭症患儿似乎很难走出这样的藩篱:各种康复训练之后,进步很小,还容易反弹,甚至有的患儿没有进步。
几年前,我们深入思考自闭症(包括脑瘫)康复这一现状,我们认为自闭症(脑瘫)的康复也需要催化介入,在ABA,感统等训练之外可辅助加以自闭症症康复的催化法。
就如同一些化学反应一样,催化剂的介入,那么化学反应才会发生,反应也才能高效快速。如果没有催化剂的介入,反应的发生十分缓慢,甚至就没有反应。
我们知道,化学反应物要想发生化学反应,必须使其化学键发生改变,改变或者断裂化学键需要一定的能量支持,能使化学键发生改变所需要的最低能量阈值称之为活化能,而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物的活化能而使化学反应更易进行,且大大提高反应速率。
在某些难以发生化学反应的体系中,加入有助于反应分子化学键重排的第三种物质(催化剂)其作用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因而能加速化学反应和控制产物的选择性及立体规整性。
对于催化的概念,我们不局限于化学反应,对于自闭症的康复以及脑瘫的康复,我们都应该建立这样的概念,并以此思维去指导。
我们把自闭症康复训练的效果类比为化学反应生成的化合物,那么康复训练看作化学反应A加B,在没有催化的作用下,两个化学物质极难相互作用产生化合产物C(效果)。我们很辛苦很累的训练,孩子也遭受训练的痛苦,但是效果却微乎其微,不正是缺少了一种催化法的引入吗?如果我们加以催化法,那么反应就可能快速生成,效果也会更为明显。
这是我们在自闭症康复领域首次提出了康复需要催化的思想,那么什么方法是能对康复起到催化作用的催化法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看看自闭症的表现和特征:
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年幼时即表现出与别人无目光对视,表情贫乏,缺乏期待父母和他人拥抱、爱抚的表情或姿态,也无享受到爱抚时的愉快表情,甚至对父母和别人的拥抱、爱抚予以拒绝,对外界漠不关心。
其实描述这么多,用一句通俗的话就是眼睛呆滞无神,笨笨的,憨憨的状态。
而眼睛呆滞无神,笨笨的,憨憨的状态是和人的神明神识魂魄相关联。 神明神识魂魄出现故障时,人就会呆滞无神,行为笨憨痴。
的确,我们通行的训练法缺少了神识角度的激活与催化。
自闭症康复需要要从神魂神识上去改善,去激活,继而达到在常规康复训练中的个体复苏,起到ABA 感统等康复训练的催化效应。